千古奇书《推背图》中的预言—第十三象,百个雀儿水上飞
千古奇书《推背图》中的预言—第十三象,百个雀儿水上飞
推背图
第十三象
丙子
谶曰
汉水竭 雀高飞
飞来飞去何所止
高山不及城郭低
颂曰
百个雀儿水上飞
九十九个过山西
惟有一个踏破足
高栖独自理毛衣
这一象中有一个英雄即将横空出世,虽然是一个英雄,但此人在历史上能够挤下的地方不多,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过渡人物。
这一象里有郭有雀,正暗合了大将郭威的名字。郭威的脖颈上刺着一只家雀,所以时人又称之为郭雀儿。
颂中说到“百个雀儿水上飞,九十九个过山西。”这个就很明显了,一百个雀儿从水上飞,九十九个都过了山西,那就是只有一个留下了,后面又说到“惟有一个踏破足,高栖独自理毛衣。”只有一个踏破了足,高栖独自理毛衣,确实有这么回事,当时很多将领都带兵北上,越过了黄河到了太行山,因为当时契丹大乱,郭威虽然也去了,但是只是假借了攻打契丹的名号,而后又起兵造反,当了皇帝。
郭威这个名字在历史上并不如唐宗宋祖那样著名。他是五代乱世的一位君主,五代后周的开国君主,在位仅四年,死后其皇位传给了他的侄儿,养子郭荣。
这位皇帝并非天生贵胄。
世人谈起郭威,都讲这是一个从孤儿到皇帝的励志故事。
他幼年失孤,寄人篱下,十八岁应召当兵,靠一身力气,勇谋胆识进入了庄宗李存勖的亲军,开始了他的征战岁月。
他有勇有谋,胆识过人,身为将领,身先士卒,胜战无数,完全担得起功勋卓著二字。
他先后辅佐刘知远、刘承祐二帝。可是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身居高位者,一旦安定,便开始对忠臣产生怀疑之心,其身边的宠臣但凡在揣摩圣心,添油加醋,之前的忠臣良将,便会被打成功高震主的叛贼。
而刘承祐便对郭威等有功大将十分疑忌,而这君臣之矛盾激化得导火线,自刘承祐密谋诛杀郭威始。
刘承祐命人密杀郭威,郭威得知为求自保则宣称帝将杀诸将,以致群情激愤,推举郭威起兵以“清君侧”。于是刘承祐便断定郭威反状,将其在京家人全部杀死,甚至于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婴孺无免。
郭威反是因为皇帝要杀他,皇帝要杀他是因为郭威要谋反,这看起来有些荒谬的情节真切发生在了后汉之争中。
而为之牺牲的是妇孺婴孩。这也就是为什么郭威不立其子为帝的原因了。他儿子均为刘承祐所杀。
自幼年为孤始,年近半百,又只余他一人。
郭威的谋反可以说是被逼之举。
后汉军完全不敌郭军,郭威一路势如破竹,带兵入京,夺得政权,广顺元年,郭威正式称帝,国号大周,也就是我们所说五代的最后一个朝代——后周。
郭威是这个混乱时代少有的明君。
他致力于革除唐末割据以来的弊病,亲贤臣,远小人,崇尚节俭,仁爱百姓,尊重孔子,以儒治国,改革朝政积弊。他为军时勇猛,却不粗莽,一改后梁依以来军人政权的丑恶形象。
他治国有方,给乱世营造了少有的和平富庶的景象,也为后周世宗继续他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郭威当政不过四年,便病重弥留,可见他在位时的殚精竭虑,而这时皇位的继承人便至关重要。
自古以来,不管多么圣明的帝王,总是很容易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判断错误,立贤或是立亲关乎着国家的命运。
而这说到底就是皇帝以天下为重还是以小家为重的选择。
在自己的亲外甥李重进、女婿张永德与他的妻子的侄儿之间,郭威毫无疑问地选择了柴荣,也就是选择了贤,也就是选择了天下。
其实柴荣与郭威的关系还有一层,他是郭威过继的儿子,郭威待柴荣如亲子,柴荣可以说是郭威亲自养育的一个帝王之才。
郭威驾崩后,柴荣即位。他在位六年,励精图治更甚于先王,复苏中原,继承了郭威的遗志。
可惜的是的是他虽为政有方,却病痛早亡,年仅三十九岁。
而周世宗柴荣之后,继任皇帝柴宗训年仅七岁,无力担当一国之主,而这就给了赵匡胤机会,身为禁卫军长官,他策划谋反黄袍加身,自拥为帝,陈桥兵变,几乎不费兵卒,便夺得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