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重新认识“禺”
说文解字:重新认识“禺”
潘朝晖/文
汉字“禺”,目前最早可见的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赵孟壶铭文,专家将其释为“禺”通“遇”。
“禺”的字源演化如下图,传统解读认为“禺”是“长尾猿、沐猴”的象形字。
在讲解“禹”时,我认为“禹”是“力虫”,而且此虫是鳄鱼(古称土龙、鼍龙、鼍),此字是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量身定造的一一是“鱼"(虽然现代生物学将其定为爬行动物,但古人认其为鱼,故禹鱼音同,又契合“禹”之“虫“意一一“鳞虫”),又是“龙"(鳄鱼形如龙,契合古人龙崇拜;又会挖土打洞,契合“禹”之“力”意一一以耒耜挖土打洞疏通水道。所以古人将鳄鱼叫土龙)。
再看“禺”,本质上也是“力虫”。禹与禺的区别在于“虫头”不同,二者应该是同源字。
个人认为,“禺”之虫是“甲虫"。
(西汉《大戴礼记》记载,古人将所有动物都视为虫,分为羽虫、毛虫、鳞虫、甲虫和倮虫)
细看上图之“禺”,是不是“力甲”?
虽然现在的考古发现中,到战国秦简的“甲”才出现尾巴,但不能因此否认春秋的秦“甲”没有尾巴。说实话,我刚开始还一直不理解,汉字“甲”怎么长出了尾巴(“田”形→“甲”形)?现在看来长尾巴的“甲”是表意“甲虫”的。
那么,问题来了:
“禺”之“甲虫”是什么动物?
我想到了两条线索:一是读音也是yu2,是否与鱼有关?二是肯定与“愚公移山”有关联。
愚公移山故事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列子,但故事肯定已流传很久。为何写作“愚”?愚者,禺之心也(或心禺也)。“心”没有疑问,所以关键在“禺”。
讲到移山开路,我很自然就想起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一一穿山甲。
穿山甲是穴居哺乳动物,擅长挖土打洞,是个不折不扣的动物界的“建筑大师”。
穿山甲身上披着坚硬的“铠甲”,而且呈鳞片状,故称为鳞甲。正是因为这身“鳞”,再加上会游泳,古人称其为“鲮鱼”、“鲮鲤”。(不同于现代鲮鱼)
综上可知,穿山甲因为擅长挖土打洞(穴居),契合了“禺”之“力”意;因为身披坚甲,契合了“禺”之“甲虫”意;因为会游泳又有“鳞“甲而被称为“鲮鱼/鲮鲤”,契合了“禺”之“鱼”音。
总之,“禹”是疏水,是鳄鱼(土龙)之形;“禺”是移山,是鲮鲤(穿山甲)之形。在现代,鳄鱼是爬行动物,穿山甲是哺乳动物;但在古代都被当成“鱼”一一鳄鱼是龙鱼,穿山甲是鲮鱼。
无论是“禹”还是“禺”,因为含有“力”,所以都暗含“男”人之意一一“男”也含“力”,耕地、疏水、开山,都是体力活。
下面扩展讲解几个含“禺”的汉字。
一是“愚”:上面讲了,“禺”本义是象穿山甲一样破山开路,所以“愚”者就是对破山开路矢志不渝——信心、恒心、耐心……
二是“寓”:就是开山挖洞穴居一一黄土高原的穴居(窑洞)历史至少已达四千多年。
三是“遇”:因为大山阻隔,需要愚公这样的人破山开路才能交通交往,“开山破路通行”是“遇”的本义一一这让我想起了河南辉县的郭亮村村民靠手工打造的挂壁公路,这就是“遇”的真实诠释。
而下图这个“遇”是“辵+寓”(把洞挖穿通行),应该是“隧道“的古称。
这是今天闲扯
(文中图片均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渣渣灰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