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亮亮生命最后37秒,两次推开战友,遗体找到时仍紧握烧焦的步枪
申亮亮生命最后37秒,两次推开战友,遗体找到时仍紧握烧焦的步枪
1987年出生于河南焦作的申亮亮,从小到大都只有一个梦想——当兵。
高中毕业后申亮亮就进入了部队,而这一待就是11年,期间申亮亮回家的日子只有一百七十多天。
“刻苦训练,做事拼命”,这是所在连队战友对申亮亮的评价。
刚入伍后不久,申亮亮就打破了所在连队体能训练跑40多公里的记录,可谓技惊四座,一下成了“名人”。
在当义务兵的时候,申亮亮是运输车队的驾驶员,但他不希望自己一直担任这个职位,所以一到空闲时间,就抓着连队的老班长们问个不停。
靠着勤学好问,申亮亮很快就掌握了各种车辆的驾驶技能,连队的主战装备该如何使用,如何装卸他也是了如指掌。
当上了车场的站长后,他更是对车场57台各型号装备以及车辆的性能以及状态了如指掌,成了移动的车场信息台。
入伍11年,申亮亮换了7个岗位,是部队的多面手,也是连队中的精英。
为了报效祖国,为了去一线战斗,他从2014年便开始申请参加维和任务。
然而前两次的申请并不顺利,由于高强度训练,申亮亮在很早之前就查出了腰间盘突出,时常腰痛,这种状态并不适合参加维和。
但申亮亮并不放弃,他渴望去需要他的地方战斗,所以到了2016年的选拔前夕,他开始加倍训练,只为成为维和战士。
几个月里,申亮亮起得比谁都早,其他战士刚刚起床,他已经完成了晨练并回到宿舍。
等到了傍晚,连队收队了,他还会留在训练场继续磨炼自己,在极寒的冬天,战友们都不想不出申亮亮到底做了多少运动才会汗流浃背。
在最终的选拔中,申亮亮成绩非常耀眼,五公里的体能考核一下子就比平时快了两分多钟,成功入选了维和部队。
在赶赴马里以前,申亮亮回了一趟河南老家,他与家人们一一道别,嘱托哥哥照顾好年迈的父母。
申天国夫妇最为不舍,因为他们知道去非洲不同于在国内,那边有很多恐怖分子,动不动就是舞刀弄枪,比国内危险得多。
但他们也了解自己的孩子,从小想着当兵就是为了报国,如今国家有这个任务,他一定会去争取。
而为了参加这次维和,申亮亮甚至推迟了自己的婚期,面对女友的泪水,他心中带有亏欠。
两位有情人相视凝噎,约定任务完成后立马回国完婚,在女友牵挂的眼神中,申亮亮告别了家人,返回连队准备赶赴马里。
2016年5月18日,申亮亮登上了前往马里的飞机,三年多的期盼如愿以偿,头戴蓝色贝雷帽的申亮亮激动不已。
此刻的他怀揣着儿时的梦想,希望在异国的土地上维护世界和平。
然而在万里之外,凶险正在孕育,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正悄然到来。
二、生命最后的37秒
马里全称为马里共和国,是西非大地上的一个内陆国家,也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武装冲突从未在这个国家停止,军事政变与地方叛乱也是屡见不鲜,整个国家便是一个巨大的火药罐。
2012年,马里再次发生军事政变,旧政府虽被推翻,但新政府根本镇不住四方势力,马里开始了群雄逐鹿的时代。
各路反政府武装与新政府部队发生武装冲突,马里国内顿时是民不聊生,四处饥荒。
在此等情况下,联合国决定向马里派出维和部队,以维持当地的社会秩序,尽可能制止冲突,恢复和平。
从1990年开始,中国每年都会派出维和部队赶赴所需要的地方执行维和任务,此次的马里也不例外。
2013年12月,中国首次向马里派出维和部队,分别执行警戒防卫、工程建设以及医疗保障的任务,旨在维护一方治安。
到了马里后,申亮亮所在的部队将所有战士分成了许多小分队,每日承担不一样的任务,众人在短时间内便修建起了一座维和基地。
营地所在的是马里东部重镇加奥市,这里位于各方势力的交界之处,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无论是外出巡逻,还是在营地训练,枪炮的声音都不绝于耳。
在非洲的其他地方,维和部队往往较为安全,但在马里这种战乱之地,维和部队成为了某些人眼中的“肥肉”。
一些非法武装集团试图从维和部队处获取物资,或是憎恨维和部队对他们的武装威慑,所以时常策划报复活动。
除了外出巡逻,门口的岗哨是离危险最近的位置。
所以无论天气有多热,头盔里面有多烫,哨兵都必须穿好防弹衣,戴好钢盔,神经时刻紧绷,谨防任何可疑人物。
2016年5月31日傍晚,申亮亮和战友司崇昶戴上了钢盔,穿好了防弹衣,站在了岗哨位置之上。
晚上八点五十分左右,营地的平静被远处隐约传来的发动机轰鸣声打破。
司崇昶和申亮亮几乎同时察觉到这不同寻常的声音,他们迅速转向声源处,只见三辆白色皮卡车正缓缓接近,一种不安的感觉油然而生。
司崇昶敏锐地意识到情况不对,他立即向申亮亮发出警示,强调安全第一。
正当他们警惕观察三辆皮卡车时,其中一辆皮卡车突然加速,目标直指维和营地的大门。
申亮亮迅速提醒司崇昶这一紧急情况,司崇昶果断采取行动,举枪就是一顿猛射。
然而司崇昶的射击并未能阻止皮卡车的猛冲,它依然径直朝着哨兵站冲来,形势万分危急。
与此同时,申亮亮拉响了营地警报,战士们闻讯立即全副武装,从营房中蜂拥而出,迅速进入战斗状态。
申亮亮加入射击行列,并命令司崇昶撤离,自己则坚守岗位,但司崇昶坚决不愿独自逃离,选择与战友并肩作战。
“我是主哨,你撤!”
“我不!”
只见那皮卡车没有减速,以极大的力度撞击营地的防护墙,巨大的冲击力使其侧翻,浓烟和火焰迅速蔓延。
“是炸药,快撤!快走!”
在最后一刻,申亮亮奋力将司崇昶推开,没等司崇昶做出反应,车上的炸药便发生了剧烈的爆炸,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司崇昶抛出十多米远,而申亮亮的身影则永远消失在了熊熊烈火之中。
二号哨位瞬间化为一片废墟,爆炸的余波使四周布满残骸,灯光随之熄灭。
为了防止恐怖分子的后续袭击,营地内的战士们迅速调整阵型,一边展开救援,一边加强警戒。
司崇昶在第一时间被营救,而经过艰难的挖掘,战士们在沙箱下找到了申亮亮的遗体。
此时,申亮亮全身伤痕累累,但他的手中仍紧握着一把已烧焦的九五式步枪,仿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坚守着自己的职责。
战士们无不痛哭流涕,因为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申亮亮依旧坚守着岗位。
因为他知道,在岗位后五十多米,就是营地的居住区,如若皮卡车冲到那里,后果不堪设想!
三、英雄回家
2016年6月1日,国内的新闻第一时间报道了这起针对中国维和部队的恐怖袭击事件,新闻报道中也写明了有一位中国战士因此牺牲。
申亮亮的父亲第一时间看到了新闻,“马里”“维和部队”“恐怖袭击”等字眼都让他看着发慌。
不久后,新闻再次有了更新,这一次牺牲战士有了名字,“申亮亮”三个字让申天国一时间头晕目眩。
仅仅几日以前,他们还与申亮亮打过视频电话,申亮亮一直叮嘱姐姐和哥哥要照顾好父母,还说要寄点钱回来让姐姐带小外甥去游乐场玩。
申天国与申亮亮的姐姐第一反应就是不信,他们往申亮亮的微信发消息,打电话,但是没有任何回应。
此时申亮亮的母亲杨秋花还在村子里的工厂干活,申天国给她打去了一个电话,说有些事情,让她回来。
杨秋花有些生气,什么事情不能在电话里面说呢?
然而回到家后,看着哭成泪人的老伴,杨秋花一下子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们的儿子在马里牺牲了!”
两位老人一下抱在了一起,再也说不出话来,屋子内外回荡着的唯有哭声。
在去马里之前,申天国反复询问儿子那边是否安全,而申亮亮都表示那边没什么事。
前几次去那里的战士也都安全回来了,想不到如今就过去了11天,申亮亮便与他们天人永隔。
到了马里后,申亮亮一直与父母分享着自己的日常,还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日常,
在朋友圈下面,申亮亮的姐姐还叮嘱他一定要注意安全,申亮亮连连说是,然而仅仅过了几日,这一切都成了回忆。
2016年6月7日,申亮亮的父母第一次来到东北,来动申亮亮所在部队的驻扎地。
申亮亮当兵11年,他们从未来过这里,以前都怕给儿子造成不便,所以一直都说“下次,下次”,想不到这次真的来了,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2016年6月9日,经过20多个小时的飞行,载有申亮亮灵柩的军机降落在了长春龙嘉机场。
五百多名解放军战士肃立在停机坪上,目视着六名解放军战士抬着申亮亮的灵柩缓步走下军机。
悲痛欲绝的杨秋花瘫在轮椅之上,眼泪止不住的流,申天国在一旁呆呆的望着,他似有有千言万语,但最终也未能说出口。
几日后,申亮亮的灵柩回到家乡温县,温县的父老乡亲纷纷走上街头,他们拉起横幅,送别这位烈士最后一程。
而申亮亮的故事很快便传遍全国,他的牺牲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他也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英勇献身的典范。
他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精神,如同永恒的灯塔,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新一代军人继续守护和平,捍卫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