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则言不顺:《21世纪的资本》未遵循《资本论》研究逻辑
名不正则言不顺:《21世纪的资本》未遵循《资本论》研究逻辑
托马斯·皮克提(Thomas Piketty)的《21世纪的资本》(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译本尚未出版,关于这本书,在网络上已经炒得沸沸扬扬了。但有人在评论中把书名译成《21世纪资本论》,这恐怕不妥,希望中译本正式出版时译者不会犯这一错误。听说有不止一位译者在翻译这本书,因此现在就来讨论译名似乎有些过虑,但一来现在盛行“版权买断”,能否出版多个译本尚且难说;二来即使多个译本会带来类似争鸣的效果,但如果书名出现误译,哪怕只是其中的一本出现误译,其误导作用也会留下后患。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对中译本的译名展开讨论。
《21世纪的资本》与《资本论》政治倾向不同
《21世纪的资本》的政治倾向在西方可以归入左翼。它主张对资本回报征收年0.1%—10%不等的累进税,或对超过50万美元以上的收入征收80%的惩罚性资本保有税。正是由于这一点,美国右翼称皮克提为“马克思主义者”。但实际上,皮克提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这一点,单从他并不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就可以看出来。难怪保罗·克鲁格曼讽刺美国右翼不是在论战,而是在贴标签。
当然,《21世纪的资本》研究资本回报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用经验材料说明前者高于后者,这隐含着资本收益与劳动收入对立的分析框架,因为在资本回报率高于经济增长率的情况下,增加的部分一定来自工人劳动收入的减少,这一点与《资本论》立足于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即立足于雇佣劳动,是相同的。但由此断言皮克提是马克思主义者,至少证据不足,因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同样立足于劳动与资本的对立。
实际上,关于劳动与资本对立的观点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是如此普遍,以至于像亨利·乔治这样从自耕农立场出发,主张收取地租税,通过“涨价归公”政策实行土地公有制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曾经在他的名著《进步与贫困》中专门把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当作一种“流行观点”加以批判。因此,单从其立足于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而言,皮克提无非是从当代西方主流的庸俗经济学立场回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而已。他并没有像《资本论》那样,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矛盾中得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资本公有制的结论。
皮克提自己也说过,他是因为对主流经济学不满,才回到古典经济学的立场。这当然是一种进步。反对他的经济学家只能重复过时的论调,提不出新的论据,说明皮克提的立场对付庸俗经济学确实已绰绰有余。但从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经济学,还需要很大的跨越。皮克提幻想不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而去解决这种矛盾带来的问题,说明他并没有实现这个跨越。这一点,不仅从评论者指责他是“乌托邦”可以看出,他自己在《21世纪的资本》中也指出,资产阶级宁愿看到资本主义崩溃,也不会采纳他的征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