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大庙里有七块御赐匾额和一通御碑,你都找到了吗?
南岳大庙里有七块御赐匾额和一通御碑,你都找到了吗?
五岳之前已经去过了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西岳华山,就差南岳衡山了。
长沙到衡山的高铁每天有十多趟,单程不到半小时。
到衡山西站,整趟列车差不多都下空了。当天是周六,许多游客都是全家而来,小孩子特别多。
衡山西站前有直接到衡山脚下的接驳巴士,每人6元。可能是一下子涌来了太多的游客,接驳巴士的调度有点滞后,几百名游客等了有10分钟,才有车匆匆到来。
行车沿途,售卖香烛的小摊特别多,祈福的氛围特别浓厚。
接驳巴士的终点不是正八经的站点,而是一条售卖香烛小街的街口,巴士经营者的目的自然是游客从此下车后能够产生一定的香烛消费。
穿过这条主要以售卖香烛和旅游纪念品为主的小街,又拐了一个弯儿,终于看到了南岳大庙的棂星门。
棂星门
南岳大庙是祭祀南岳圣帝的庙宇,始建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宋、元、明、清多次毁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是中国南方规模较大,总体布局比较完整的古典建筑群之一,素有“南国故宫”之称。南岳大庙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包括棂星门、奎星阁、正南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北后门。2006年,南岳大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岳大庙门票58元,我等60岁以上老年人可以享受半价,也就是29元。
南岳大庙的棂星门为六柱五门五楼,全石构。“棂星门”门额上方还有一方“岳庙”雕龙竖匾,书写者为衡山本地人康和声。康和声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秀才,民国年间曾任广西隆山县、河南淅川县知县和国民革命军柏文蔚部顾问、军法处处长;1932年,倡建南岳图书馆,并任筹建委员会主任,旋任馆长;新中国成立后,受聘政务院文史馆馆员。棂星门明间拱券式门洞两侧有联“棂环卐字槛绕回文仰台阁辉煌是谓仙宸帝阙;星敛贪狼风仪和凤喜山河奠定同游化日光天”。这副对联用词比较拽,云山雾罩,念起来断句都费劲,意思只能明白个大概。南岳大庙的棂星门在1932年前为木质,之后才改为现在的样式和材质。
三孔石桥
棂星门前的石桥,相信被许多游客都忽略了,因为这座三孔石桥实在不起眼。这座桥的地位相当于北京故宫的金水桥,原有三座,今仅存中间一座。在南岳大庙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溪流过,东边的称华严溪,西边的称紫云溪。北宋徽宗钦定衡山为“寿岳”之后,华严溪、紫云溪开始被称为“寿涧水”,庙前的桥也因此称寿涧桥。相传,如果有人能三步走过桥,就能长命百岁。目测该桥长度超过10米,三步过桥只有健将级三级跳运动员才有可能。
镇岳石
寿涧桥南堍左右各立有一块自然形刻石,左边一块书“秀冠五岳”,题写者是湖南浏阳籍老革命家王震,题写时间是1968年,当时王震任农垦部部长;右边一块书“镇岳石”,题写者是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王朝闻。说南岳衡山“秀冠五岳”应该不是虚话,因为五岳只有衡山位于南方,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秀美、秀丽、秀色自然在其他四岳之上。
放生池
进入棂星门,中间主甬道两侧各有一个方形放生池,池内有不少大大小小的乌龟。两个放生池北各有一座六角攒尖顶亭,东亭内置明代成化八年(1472年)吏部尚书商辂撰文的《重修南岳庙记》碑,西亭内置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尚书左丞武安军节度副使范纯仁撰文的《祭衡岳文》碑。商辂是有明一代唯一的“连中三元”者,即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名列第一,官至内阁首辅。范纯仁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次子,当时被贬武安军节度副使,而武安军的治所在潭州,也就是今天的长沙。
奎星阁
沿主甬道北行,可见重檐歇山顶的方形奎星阁。奎星阁又称盘龙亭,构造比较独特,高起的基座上南北开有一个拱券式门洞,游人可以从中穿过。奎星阁的南北两面各有8扇隔扇门,中间6扇稍小,两边的两扇稍大。隔扇门下部均以彩绘戏剧故事装饰。南面顶层檐下悬“奎星阁”竖匾,梁枋下面悬“戏台”二字匾额,原来这奎星阁同时还是座戏台,怪不得以戏剧故事装饰隔扇门。匾额两侧有抱柱联“亭中盘龙何不在天飞霹电;岳有集凤都来此处听箫韶”。奎星阁背面的匾额为“古往今来”,对联“凡事莫当前看戏不如听戏乐;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奎星阁的石砌底座是空腔的,加上拱券式门洞,可以营造出优良的声学效果来助力唱戏,显露出古人的智慧。
奎星阁东西两侧,分置重檐歇山顶的钟楼和鼓楼。钟楼内的大铁钟重达4500公斤,铸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是南岳大庙内辈分最高的铁器。
正南门
正南门是南岳大庙中轴线上的第三座主要建筑,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四周出廊,基墙上开三个拱券式门洞。正面顶层檐下悬金漆雕龙“正南门”竖匾,明间廊柱上有联“彩耀天门飞五色;祥生帝阁祝三封”。道教所说的“五色”和“三封”分别指青、赤、黄、白、黑三种颜色和天封、地封、人封。后者通常以符箓或文书的形式呈现,用于祈福或驱邪仪式。正南门两侧有东西延伸的红色垣墙,垣墙总各辟一门,东称“东川门”,西称“西川门”。垣墙折角处各有一座歇山顶角楼,角楼基座上也开有三个拱券式门洞。
正南门的地位类似北京故宫中的午门,原建筑1938年被日军炸毁,现存建筑为1997年重建。
御碑亭
御碑亭是中轴线上的第四座建筑,重檐八角,覆黄色琉璃瓦,八面额枋上书有136个不同字形的篆书“寿”字。亭内立有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亲自撰文的“御制重修南岳庙碑”。碑文开篇即说:“南岳为天南巨镇,上应北斗玉衡,亦名寿岳。”此为继北宋徽宗之后再次有当朝皇帝确认衡山为“寿岳”。碑文还记述“敕命修葺……经始于四十四年七月,讫于四十六年九月,不三岁而落成。”该碑在“文革”期间曾遭损毁,现有碑石为1989年6月依拓片重刻。
嘉应门
中轴线上的第五座建筑是嘉应门,也就是二门或仪门。嘉应门面阔七间,单檐歇山顶,中间三间开门。明间门联“嘉靖熙朝神功早遍三千界;应生名世国运欣逢五百年”是一副藏头联,上下联首字为嘉、应二字。“嘉应”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书·哀帝纪》:“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意思为祥瑞。嘉应门西稍间置一大鼓,鼓面书一大大的“寿”字,围绕“寿”字还有八字篆书“天下南岳,鼓舞天下”。此鼓号称“天下第一鼓”,应该是不太谦虚,因为用合成材料做鼓面可以做到足够大,而不是限于一张最大号牛皮。
御书楼
御书楼是中轴线上的第六座建筑。御书楼,高两层,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出廊。
丹陛石
门前的丹陛石应该是个老东西,浮雕图案已经有些模糊,现在已经被铸铁护栏保护起来。不知道是什么说道儿,这块丹陛石上被扔了许多纸币,面额多为1元,也不乏50元大票,甚至还有人扔了个红包,但没看出来包了多少钱。御书楼内原来藏有历代帝王御赐匾额、春秋大祭时的官方祭文、祝文等珍贵文物,可惜都在非常年代被毁。现在这里被辟为“南岳历史人文博物馆”,同时也是“南岳文物商店”。
千僧锅
楼内陈列着一口明代“千僧锅”,旁边注明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口大铁锅直径达2.23米,高0.92米,铸造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铸造地点是广东肇庆,主人为“祝融峰下九龙庵”。九龙庵又称护国寺,位于祝融峰后的九龙坪,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第一代住持为宝月和尚,清嘉庆、光绪两朝两度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寺宇尚存,“文革”时被毁坏。彼时,九龙庵在举行大型佛事活动“龙华盛会”时,南岳八大“十方丛林”和“八百茅庵”都会派人参加,“千僧锅”即为此时所用。
圣帝殿
穿过御书楼,即是南岳大庙的主体建筑——圣帝殿。圣帝殿面阔九间,重檐歇山顶,四面出廊,前有月台。殿前月台左右各有一个歇山顶“宝库”,也就是焚帛炉。但在南岳庙官方提供的南岳庙游览图中,这两座焚帛炉被标为“香炉”。
进香的人
观察了一下那些烧香祈福的人,发现他们手里的香烛并没有在圣帝殿前点燃,而是在行过祭拜大礼之后,直接送到了两座焚帛炉里。如此一来,这焚帛炉还真得叫香炉才是。将香烛集中到一起焚烧,既安全又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环保,是非常好的做法,应该加以推广。
沧桑感十足的月台栏杆
圣帝殿月台前的丹陛石也应该是块老东西,也用铁质围栏围了起来,上面也扔了不少纸币。月台的石雕围栏也很有年代感,栏板上的雕花、柱头上的蹲兽在被石匠们的斧凿雕凿之后,又经历了岁月风雨的磨蚀,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斑驳,雕痕不再清晰,线条不再明快。月台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个灯柱,顶端的小房子内部是可以点亮的。这两个灯柱同时也是圣帝殿夜间灯光效果的提供者之一,两盏方形投光灯就巧妙地安装在小房子两侧。
圣帝殿
圣帝殿正面擎檐石柱上有三副对联,其一曰:庙貌崇严百代衣冠不绝;神恩浩荡千秋俎豆常新,其二曰:圣恩浩浩被民有泽;帝德巍巍惠我无疆,其三曰:日丽中天光万代;德崇南岳泽群生。
康熙帝御赐匾额
明间、东西次间、梢间、尽间门楣上各悬一块匾额,中间一块为“光辅紫宸”,题写者为康熙帝,题写时间与他那块御制碑是同一年;东边第一块为“铨德钧物”,题写者是同治帝,题写时间是清同治六年(1876年),东边第二块为“黄离永吉”,题写者是光绪帝,题写时间为清光绪九年(1883年),东边第三块为“宅南标极”,题写者为嘉庆帝,题写时间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西边第一块为“功宏育物”,题写者是雍正帝,题写时间为清雍正十年(1733年),第二块为“灵曜南云”,题写者为乾隆帝,题写时间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边第三块为“永峙南维”,题写者是康熙帝,与“光辅紫宸”同时题写。这七块匾额均非原物,但“光辅紫宸”、“永峙南维”、“功宏育物”应该是依老照片重刻,余者应为今人新书。
圣帝像
殿内正壁金碧辉煌的神龛里供奉着“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安邦护国天尊”的鎏金坐像。这一长串名字的简称就是“南岳圣帝”或“司天王”。中国神仙或圣人的名号历代屡有加封,所以都是越来越长。汉武帝时,五岳中的南岳还不是今天的衡山,而是位于安徽的天柱山,也叫霍山。到唐太宗时,将南岳改祀于湖南衡山,并封衡山神为“司天王”。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11年),真宗尊奉衡山神为“司天昭圣帝”。至于这位衡山神为何许人也,说法不一,至少有祝融、伯益、崇黑虎等三种说法。
六部尚书
东西两侧神龛内分祀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尚书。
殿内对联
殿内石柱上有多副对联,均为1920年前后镌刻。其一:十一年丧乱频仍惟帝有灵高擎揭地回天手;七二峰崚嶒犹昔鲰生不学愧少披云揆雾才,该联的撰题者为时任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其二:挺七十二峰之英奇带江襟湖突兀阵云开岂唯见天柱高撑石廪腾掷;为三千万人所瞻仰舜巡禹奠萧条冠盖异犹得考太康故址贞观残碑,该联的撰题者为时任建国军湘军第三军军长。其三:本南天保障望七二峰朱陵紫盖郁郁乎壮哉愧小子是匹马征夫也许碧山采药术;正沧海横流问三千年金简玉书爽爽然在否更何处访元夸使者上邀赤帝扫搀枪,该联的撰题者为时任湖南陆军第一混成旅步兵第二团团长刘重威。
刻有捐赠者姓名的石柱
据介绍,圣帝殿内外共有72根柱子,象征着衡山有72座山峰。在1920年前,这些柱子都是木质的,后来被陆续更换为石柱。殿内的16根石柱身上都刻有铭文,记录了捐赠这些石柱者的姓名,譬如:时任湖南陆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粤军副总指挥、洪威将军洪兆麟、湖南榷运总局局长江寯,还有前文提到的那位刘重威团长。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有钱的大户人家以全家人的名义捐赠的,好几辈人的名字都刻上了。当年制作、运输、安装一根这样的石柱差不多需要花费520块大洋,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而江寯总局长一人就独捐了两根,看来这负责盐运的差事在哪朝哪代都是个肥差。
圣帝殿的总高达到31.11米,比北京故宫太和殿还要高出4.19米。有人以此来证明南岳大庙如何如何了不起,连皇家都要其高看一眼。其实,决定一座建筑等级高低的,不仅仅是高度一个方面,还包括它的开间数量、台基高度等因素。譬如,太和殿的开间达到11间,而圣帝殿只有九间;太和殿台基的高度达到8.13米,而圣帝殿台基的高度只有2米。
圣公圣母殿
圣帝殿北是南岳大庙的第七进建筑——圣公圣母殿。圣公圣圣母殿又称寝宫,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是奉祀圣帝父母的殿堂。殿内,圣帝的父母同龛而坐,面容慈祥。这里是善男信女们祈求婚姻美满、夫妻恩爱、百年好和的理想场所。据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南岳志》记载,宋元时期,衡山一带屡有“圣帝夜归省亲”的传闻,当地百姓始有修建圣父圣母殿之倡。实际上,在正殿之后修建父母殿,是道教宫观有别于佛教寺院的一个重要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教对家庭、父母的重视。
注生殿
南岳大庙的最后一进是北后门。北后门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明间辟门。明间立柱上有两副对联,前面一副为“凝熏万姓;陶化八紘”,后面一副为“百神俱□下;万古在山中”。北后门东侧有两座殿堂,一为“注生殿”,一为“财神殿”。西侧也有两座殿堂,一为“辖神殿”,一为“文殊殿”。财神殿和文殊殿都不稀奇,但这注生殿和辖神殿可是头一回见到。进到殿内才知道,殿内供奉的神祇是注生真君,也就是九天司籍,主管人的生死和命运,生死簿就归他管,所以许多求子的人也来他这里祭拜。辖神殿的神祇是辖神总管,据说是管人的前程的,想当官的,想升职的,想国考上岸的,都可以来这里拜一拜。
财神殿
南岳大庙除中轴线外,还有东西两条副轴线。东轴线包括清和宫、万寿宫、玉虚宫、仁寿宫、三元宫、寿宁宫、纯阳宫和辁德殿等8座道观。西轴线包括化城寺、云峰寺、观音殿、关圣殿、老南台寺、忠靖王殿、三圣殿和天堂寺等8座佛寺。这些道观、佛寺规模都不大,多数都只有一进殿堂。从建筑的新旧程度看,这16座观、寺都应该是近期重建,几乎看不到历史的痕迹。
新刻的康熙御碑
南岳大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广布,但在2006年才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究其个中原因,应该与其建筑多为当代重建、新建,真正的历史遗存较少有关。相信游览过南岳大庙的人一定会有这种感觉:这里最有历史感的东西好像就是民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