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909课:细说“剔”字,“攘之剔之”的“剔”
《说文解字》第909课:细说“剔”字,“攘之剔之”的“剔”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刀”部的最后一个汉字:“剔”。“剔”是现代汉语次常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
剔。读音有两个:
(一)tī。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为tì,给出的解释是:“剔,解骨也。从刀,易声。”这个字义下,应读tī。形声字。本义是分解骨肉;把肉从骨上刮下来。
实际上,易除了表声外,同时也表意,易有剥离义,即以刀剥离。
剔的本义是分解骨肉;即把肉从骨上刮下来。
(剔骨头)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一引《通俗文》:“去骨曰剔。”《集韵·锡韵》:“剔,解也。”
《书·泰誓上》:“刳剔孕妇。”孔颖达疏:“令人去肉至骨谓之剔去,是则亦刲之义也。”解剖孕妇。《水浒全传》第三回:“(郑屠)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将下来。”
(剔骨刀)
本义之外,剔还有其他用法:
(1)剪削。《诗·大雅·皇矣》:“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剪削坏树留好树,留下山桑和黄桑。这里的攘,指除去,削,指剪削、修整。
(剪削树木)
(2)疏导;清除。《淮南子·要略》:“剔河而道九歧,鑿江而通九路。”高诱注:“剔,泄去之。”(大禹)疏导黄河而分成九个支流,凿通大江而沟通众多的河流,
(大禹治水)
(3)剜。从孔隙中往外挑出东西。如:剔牙。《新唐书·吐蕃传下》:“断手剔目。”砍手剜眼。
(4)挑拣。搜寻。文天祥《与胡瑞逸》:“日在山间,搜奇剔怪。”鲁迅《三闲集·文坛的掌故》:“大概以弄文学而又讲唯物史观的人,能从基本的收籍上一一钩剔出来的,恐怕不很多。”
(5)弦乐弹奏指法之一,中指向外为剔。《老残洲记》第十回:“初起不过轻挑慢剔,声响悠柔。”
(6)挑;拔动。《新唐书·哥舒翰传》:“翰刺其喉,剔而腾之。”范成大《晓枕闻雨》:“剔灯寒作伴,添被厚如埋。”
(剔灯花)
(7)骂。《广雅·释诂三》:“剔,骂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二)tì。读音出自《集韵》。用法有二:
(1)通“鬄(剃)”。用刀刮去毛发。李贤《后汉书·冯鲂传注》引《声类》:“剔,亦鬄字。谓剃云发也。”《集韵·霁韵》:“鬀,或作剃、剔。”《韩非子·显学》:“夫婴儿不剔首则腹痛。”婴儿不剃头就会肚子痛。
(2)通“睗”或“惕”。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射雉赋》’邪眺旁剔’,‘剔’通‘睗’。”同样是《射雉赋》李善注:“剔与惕古字通。”“睗”与“惕”,都有“疾(快速)”之意。
剔的小篆写法如图:
(剔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909,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