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16市GDP排名出炉,城市发展差距拉大,两极分化愈来愈明显
安徽16市GDP排名出炉,城市发展差距拉大,两极分化愈来愈明显
近日,安徽各市2023年的GDP都陆续公布,整体排名与2022年没有变化,但16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速度就出现了较大差别,呈两极分化态势。
当下,安徽的现状急需做大做强合肥,使资本和人才向安徽流入,这样才能巩固基本盘。同时还需要完善城市梯队建设,将芜湖、滁州、安庆、阜阳培育成安徽经济新的增长极,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一
具体来看,合肥芜湖滁州依然是安徽经济的前三强,分别为合肥12673.8亿,芜湖4741.1亿,滁州3782.01 亿,这三个城市的GDP总和占据了安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也是安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在过去的2023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各地都面临增长乏力的问题,由于这三个城市的工业化发展迅速,经济增长强劲,使得安徽在2023年度依然取得2005亿实际增量,其中合肥贡献了660亿,芜湖新增了239亿,滁州也增加了172亿,占安徽增量的一半以上。
2024年安徽能否重返10强,超越上海,还得靠合肥发力,看芜湖滁州的表现。虽然安徽也在推行“强省会战略”,但合肥的GDP全省占比不过26%,远不及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安徽要想实现经济崛起,合肥GDP就必须跨进全国TOP15,芜湖滁州的GDP就必须进入全国50强,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二
阜阳安庆马鞍山分别位居4-6位,在2023年经济表现均不甚理想,其中安庆名义增速4.01%,增量110.84亿,为三者中最高。阜阳和马鞍山两市的增速与增量令人大跌眼镜,创近年来新低。阜阳名义增速2.8%,增量90亿,马鞍山的名义增速2.78%,增量69亿,可以说安徽2023年被上海轻松反超与两市的表现有很大关系。
作为安徽经济的第二梯队,三城未来的发展令人关注,阜阳、安庆是安徽省内4个区域中心城市之二,也是安徽经济的腰部力量,两市既是人口大市,又处在重要的地理位置,关系到安徽经济全面发展的格局。如果第二梯队失速,出现断档,则安徽经济后继乏力,何谈全面全面发展。
三
宿州亳州蚌埠六安宣城这5个城市分别排在7-11位,在这5个城市中,宿州和宣城2023年经济表现比较拉垮,宿州名义增速3.01%,增量为66.9亿,未能维持过去的高增长态势。宣城更惨,名义增速仅为1.96%,增量也只有37.5亿,搞不明白,跟江浙沪那么近,怎么经济就发展不起来呢?
相比之下,亳州蚌埠六安这三个城市2023年的成绩单就亮眼多了,名义增速都保持在5%以上,实际增量也都在100亿以上,其中亳州的增速居全省第二位,仅次于合肥,增量也达到114.3亿,居全省第四。六安的增速5.43%,增量也达到了108亿,均位居全省前列,六安有这样的成绩不容易。
蚌埠的增速与增量略逊与前两市,排名位居两市之间,作为安徽的老牌城市,京沪线交通枢纽,省区域中心城市,沦落到和亳州六安平起平坐,该是喜呢还是忧?
四
后面还有五个城市,是安徽经济的锅底,也是转型发展的老大难,三个资源型城市加两个旅游城市,分别是:淮南、淮北、铜陵、池州和黄山,排在安徽省内GDP榜单12-16位。
这5个城市2023年的经济表现全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铜陵以19.8亿的增量,和1.64%的名义增速,拿下了全省倒数第一的位置,但由于这5个城市经济体量太小,省占比过低,即使发展失速,对安徽的经济大盘影响并不大。
黄山是旅游型城市,另当别论,池州近年来也在积极的推进工业化,成效明显。铜陵、淮南、淮北这三个资源型城市,如何摆脱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瓶颈,恢复经济增长动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后记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安徽16个城市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化趋势愈发明显,未来,这个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以安徽的现状,指望16个地市均衡发展很不现实,安徽省个内陆省份,是欠发达地区,且安徽的地市存在过多过小的问题,小城市在发展经济面前,具有天然的劣势,很难集齐发展要素。
当下,安徽急需做大做强合肥,使资本和人才向安徽流入,这样才能巩固基本盘。同时还需要完善城市梯队建设,将芜湖、滁州、安庆、阜阳培育成安徽经济新的增长极。至于其它的中小城市,未来,能兼并则兼并,不能兼并短期内也只能靠自身的力量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