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无畏时代的“典型”战列舰-“君权”级战列舰
前无畏时代的“典型”战列舰-“君权”级战列舰
之所以说“君权”级(Royal Sovereign class)是一艘划时代的新型战列舰,也是开启前无畏时代的首级战列舰,是因为它首次采用高干舷舰体、“盾堡型”装甲防御和露天炮塔的设计,同时装置了威力更大、性能更多的各类火炮武器,这些与以前不同的设计使他已经具有现代军舰的特点,与它的前型舰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大家更愿意把它当成是现代的军舰,是前无畏时代的首级战列舰。这一级舰除首舰 "君权"号外,还有 "复仇"号、"决心"号、 "反击"号、 "雷米利斯"号、 "印度女皇"号、 "皇家橡树"号和 "胡德"号。
一、一场演习带来的变化
进入蒸汽动力时代后,英国人的造舰水平与能力引领世界造舰界,那些有工业制造实力的国家都模仿英国建造军舰,比如法、俄、美等国;那些没有建造能力的国家就花巨资从英国买,比如中国、日本。但英国没有固步自封,更不会满足,相反,他们却满怀危机感,总担心别的国家赶上来超过自己。这大概是世界第一强都有的毛病吧,比如现在的美国。
英国人一直防着的是近邻法国,他们不能允许法国海军对自己有威胁,上一次的塔拉法尔加海战,他们把法国打得惨败,但他们自己的主帅纳尔逊却在一片混乱中被一个法国小兵开枪打死了,让英国人伤心好久。为了纪念这次战争,上一级的战列舰就起名为“塔拉法尔加”级,后来还建造了纳尔逊级战列舰。
塔拉法尔加海战
1888年的夏天,英国皇家海军以法国为假想敌组织了一次演习,地点在爱尔兰周边海域,战术想定是英国对法国封锁的情况下两军的海上作战。演习的结果却是法国人不但能突破英国皇家海军的封锁,还能对英国东部海岸进行了一系列花式“炮击”,这让英国人的神经怎么受得了,国会纷纷指责海军没有保卫英国本土的能力,次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著名的《海军防卫法案》,皇家海军迎来了大规模发展时期,海军也确立了“两强”目标——能同时打赢世界第二和第三。
塔拉法尔加海战
二、在反复讨论中诞生的“君权”级
1888年大演习中暴露的问题主要是:低干舷舰体设计的战列舰在大风浪海面上前进困难,适航性差,严重的纵横摇导致舰艇操纵困难,尽管有许多威力强大的火炮,但根本就没办法进行瞄准和射击,炮口还经常会埋进冲击上来的海浪里,这是导致法国海军能突围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英国海军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希望在会议上确定新型战列舰的设计要求与性能指标。许多专家和海军将领各自有各自的意见,主要是:1、舰体选择高干舷还是低干舷;2、安装多少主炮和副炮、在哪里安装;3、炮塔是用全封闭的还是露天的;4、动力采用哪一种、防护装甲怎么装等等。
最后,在多天的各种争论、争吵之后,专家们对下一步的新舰建造达成初步一致:1、前后各安装一组大口径炮,每组两门,射界应达到260度,并可以集中所有火力向一侧进行射击。最后决定采用343毫米口径的主炮,首尾各布置两门;2、安装10门152毫米副炮,每侧分布5门,为了防止开火时烟雾的相互干扰,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在受到打击时全部丧失战斗力,每侧副炮都安装在上下两层甲板上,炮位得到装甲保护,这种安排主要是考虑了中口径速射炮高爆炮弹的最新发展;3、主装甲带厚度不低于457.7毫米,向上延伸部分厚度为127毫米,甲板的装甲厚度为76.2毫米。
1888年11月16日在海军大臣的办公室里再次召开关于新舰标准的会议,参加的人员不但包括来自一线的高级军官,还有海军部委员会的重要成员,比如海军大臣乔治.汉密尔顿勋爵、海军上将阿瑟.胡德爵士等等,都是能决定海军未来的大人物。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只有一个焦点:采用高干舷还是低干舷。高干舷好处是高海况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高航速,但要用露天炮台;低干舷的好处是可以用炮塔,这样战斗时火炮的机械装置以及人员就有了保护,但是适航性差。胡德海军上将是坚定的低干舷派。
最终,“君权”级选择了高干舷和露炮塔型方案,这个方案就是露炮塔型海军上将级的改进型。首先干舷提高至5.48米,也就是增加了一层完整的甲板;其次露炮塔的垂直装甲向下一直延伸至"盾堡"下方,这样可以对炮塔的底部进行有效保护;最后舷侧装甲带向上进行延伸,对上面的速射炮提供一定的防护。胡德海军上将还是对低干舷念念不忘,海军也只好建造一艘低干舷的战列舰,干脆就叫“胡德”号,它虽然是“君权”级,却长得和另外七艘一点都不一样,也有人叫它“胡德”级。后来的实际使用也证明“胡德”号是不成功的。
三、“君权”级的性能特点
1889年9月30日,“君权”级的首舰“君权”号战列舰在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开工建造,君权级战列舰的设计排水量为14150吨,但实际排水量都有点小的区别,比如"印度女皇"号实际排水量为14050吨,"雷米利斯"号实际为14420吨,满载排水量基本都在15220吨左右,由于"胡德"号采用的是低干舷加炮塔设计,排水量达到15590吨;全舰长:125米,宽:22.9米,平均吃水8.4米。
“君权”号战列舰模型
1、君权级的外观非常优雅漂亮,有很好的辨识度:高干舷、外露的主炮、并列的一对烟囱,一改以前战列舰难看的共识,大家发现,战列舰还可以漂亮得这么优雅大方、可爱得这么匀称威武;
2、君权级战列舰的动力系统包括两台3汽缸立式三胀式蒸汽机,3轴双舵,是英国战列舰第一次航速突破17节,也是世界上航速最快的主力舰,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很不容易;
3、为了克服高海况时的舰体摇摆问题,君权级的设计师怀特加装了长61米、宽0.91米的舭龙骨,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改善了舰只的机动能力,减小了军舰的旋回半径
君权级也有不足,虽然君权级的设计考虑得很全面、很细致,每个小的地方都考虑周全,尤其是在许多地方装了换气的风斗,但不能保证有足够的新鲜空气进入到每个居住舱室,以致各舱空气混浊;另外,“君权”级前后主炮之间有一条位于舰体内部的弹药运输通道,这是个安全隐患,很容易造成火灾和爆炸。1901年11月9日,首舰“君权”号上的一枚152毫米炮弹发生爆炸,导致不少的官兵伤亡。
四、“君权”的攻击能力与防护水平
攻击能力
“君权”级的主炮是4门343毫米MkⅡ型主炮,火炮以2门为一组安装在前后两座位于中轴线上没有任何的防护的露天炮塔中,每门火炮配备的弹药为20枚穿甲弹,12枚帕利塞穿甲弹,38枚常规弹,10枚高爆霰;
副炮是10门MkⅣ型152.4毫米速射炮,每侧有5门,上三下二配置,下面的2门火炮在舰体装甲带内,上面的3门火炮只有防御破片的防盾保护;每门152.4毫米炮备弹200发(10发穿甲弹,38发"帕利塞"穿甲弹,128发常规弹,24发高爆霰弹)。
“君权”级上还安装有16门57毫米火炮和12门47毫米火炮和7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
露炮台
防护水平
“君权”级的舷侧的主装甲带长77米,高2.64米,其中1.52米在水线以下,中部装甲厚达457毫米,边缘处最薄也有356mm,指挥塔装甲厚356毫米,甲板厚度在64至76毫米之间;主装甲带区域的上方是厚76毫米的中部甲板装甲,主装甲带前部和后部是厚度为63毫米的下甲板装甲,过渡部分的舷侧上部装甲是102毫米厚的镍钢装甲,两头则是76毫米厚的防水隔舱的舱壁。
从上往下看,主炮的炮座像一个倒着的梨子,顶部装甲厚432毫米,向下渐减至406毫米;指挥塔装甲厚305-356毫米,后部指挥塔是76毫米。
这种有重点分层次的防护设计是英国战列舰第一次使用,也是战列舰设计上的一个新的探索,直到二战时,还有许多战列舰在防护上使用这种设计。
防护示意图
五、“君权”级各舰的情况
"君权"号由朴次茅斯海军船厂建造,1889年9月30日动工,1892年5月完工,并在1892-1895年间担任英国皇家海军旗舰;1897年至1902年在地中海舰队服役,1903年改装后在本土舰队作为后备舰使用至1907年,1913年解体;
"复仇"号由泰恩河畔的帕尔默船厂建造,1891年2月12动工,1894年3月22日完工,在本土舰队服役两年后到地中海舰队服役至1900年,1905年改装后,作为炮术训练舰使用至1912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复仇"号换装了305毫米主炮重新服役,1919年解体,"复仇"号是本级舰中唯一参加一战的军舰;
"决心"号由泰恩河畔的帕尔默船厂建造,1890年6月14日动工,1893年12月5日完工,在海峡舰队服役至1901年,1914年解体;
"反击"号由彭布罗克海军船厂建造,1890年1月1日动工,1894年4月完工,在海峡舰队服役至1902年,1911年解体;
"雷米利斯"号由克莱德班克的汤普森船厂建造,1890年8月11日动工,1893年10月17日完工,一直在地中海舰队服役,1913年解体;
"印度女皇"号由彭布罗克海军船厂建造,原舰名为"声望"号,因为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女王就是印度的女皇,所以这么命名是在拍英国女王的马屁,和印度没啥关系,这艘舰1889年7月9日动工,1893年9月11日完工在海峡舰队至1901年,后被派往地中海,1913年在波特兰作为靶舰被击沉,可怜的女皇;
"皇家橡树"号由伯肯海德的莱尔德船厂建造,1890年5月29日动工,1894年6月12日完工,这艘舰服役过程很乱,一会本土、一会地中海、一会主力、一会后备,1914年解体。皇家橡树这个名字来源很有意思,1651年,英皇查理二世打了败仗独自逃命,为了躲避追兵,他藏进了一株中空的老橡树,后来查理斯二世将这棵老橡树封为“皇家橡树”;皇家橡树自此成为成为英军的吉祥物,前后有四艘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用过它命名;
低干舷的胡德号
"胡德"号是皇家海军中最后一艘低干舷的战列舰,也是最后一艘采用传统意义上"炮塔"的战列舰,由查塔姆海军船厂建造,1889年8月12日动工,1893年5月完工,服役后,性能明显不如高干舷的其它战列舰,于1911年3月退役,1914年11月4日作为了防止德国潜艇偷袭,自沉于波特兰的海上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