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再次来找北京市长彭真,彭:老总,别来了,我都要被你逼疯了
贺龙再次来找北京市长彭真,彭:老总,别来了,我都要被你逼疯了
国家体委成立之初,这个新生机构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作为第一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接到任命时的情形颇具戏剧性。在此之前,他正在西南军区任职,突然接到邓小平同志的电话,告知他将担任新成立的国家体委主任一职。这个任命源自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决定。
王府井八面槽9号,这个地址见证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起步。在此之前,国家体委的办公场所曾数次变更。最初设在长安街17号,后来又增加了未英胡同33号。这些地方虽然位置优越,却只有几间简陋平房,远不能满足一个国家级体育部门的需求。
回溯到延安时期,贺龙与彭真的交情就已经建立。当时的贺龙因曾任国民党要职,加上长期未与中央红军接触,在同志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经过毛主席建议,他开始主动"拜门访友"。在拜访对象中,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彭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两人的交往方式别具一格。贺龙以"求学"为由经常造访彭真,而彭真则以渊博的学识和真诚的态度回应。有时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这种师生式的交往逐渐发展成为深厚的战友情谊。
正是这份情谊,让贺龙在1953年初敢于一次次登门求助。当时的北京,各个国家部委都在为办公场所发愁,彭真作为北京市长,面临着巨大的协调压力。最终,在彭真的全力协调下,135间房屋的办公场所终获解决,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整个事件中的细节颇具意味。贺龙默默抽着烟袋的镜头,道出了他的耐心与坚持。彭真虽说被"逼得快疯了",却始终在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种既诙谐又真实的情形,体现了那个年代领导干部的为民务实作风。
1954年的北京,国家体委终于有了安身之所。新鲜的墨水味飘荡在办公室里,贺龙元帅正挨个房间转悠,检查新办公场地的布置情况。这位从马背上打天下的将军,此刻正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
驻扎在王府井八面槽9号的国家体委,办公条件还算不错。贺龙带着一帮人马,开始琢磨着该怎么干这份新差事。当时的中国体育界可谓是白纸一张,连个像样的训练场地都没有,运动员住的地方更是个大问题。
贺龙这个人,打仗时威风八面,搞体育工作也是一板一眼。他知道光有办公地方不够,还得有训练场地。这位老将军又开始东奔西走,找地方建体育场。北京城里的每块空地他都要去瞧瞧,看看哪里适合建训练基地。
有趣的是,贺龙对体育场地的选址特别讲究。他说:"运动员训练不是闹着玩的,得找个安静的地方。"为此,他骑着自行车,带着几个工作人员,把北京城转了个遍。
1955年,第一个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在石景山开工建设。这块地方贺龙看中好几次,觉得背山面水,空气好,离城区也不算太远。建设期间,他隔三差五就去工地转转,工人们都说这位元帅比工程队长还要操心。
贺龙对运动员的生活条件格外上心。他常说:"运动员是国家的宝贝疙瘩,伙食标准得跟解放军看齐。"在他的坚持下,运动员的伙食标准提高了不少,每天还能喝上牛奶。
体育人才培养也是个大难题。贺龙派人到全国各地去挖人才,只要听说哪里有体育好苗子,立马派人去考察。他还特意从军队调来了一批体育教练,为的就是尽快把运动队伍带起来。
1956年春天,国家体委组织了第一次全国性的体育比赛。比赛规模不大,项目也不多,但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正式的全国性体育赛事。贺龙坐在观众席上,看着场上的运动员,乐得合不拢嘴。
体育器材短缺也是个头疼事。当时国内根本没有专业的体育器材生产厂家,很多器材都得靠进口。贺龙就带着人研究怎么自己制造,从最简单的铅球、标枪开始摸索。
贺龙的办事风格很特别。他经常带着烟袋,跑到各个部门串门。遇到难题,就坐下来慢悠悠地抽着烟袋,跟人聊天。这种看似闲散的作风,却总能把事情办成。
体育外交方面,贺龙也没闲着。他主张多派运动队出国比赛,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每次有国外体育代表团来访,他都要亲自接待,还用他那半生不熟的外语跟外国客人聊天。
北京的体育设施建设是贺龙最关心的事情。他总说:"首都是国家的脸面,体育设施建设不能落后。"在他的推动下,工人体育场、首都体育馆等一批重要体育场馆相继建成。
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就这样在摸索中前进。贺龙带领着国家体委,一步一个脚印,把中国体育从无到有建立起来。这位老将军用他特有的方式,在中国体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们常说"贺龙办事,雷厉风行"。这话一点不假,在他的带领下,短短几年时间,中国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从最初连个像样办公室都没有,到各类体育场馆拔地而起,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体委机关的工作作风也很有特色。贺龙规定,机关干部每周都要参加体育锻炼,带头践行"体育强国"的理念。他常说:"搞体育工作的人,自己先得动起来。"
各地的体育工作者都说,贺龙是个实在人。他不讲究虚的,就认准一个理儿——把中国体育搞上去。这股子干劲儿,感染了无数体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