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解放军部队第一次对有功人员进行授衔与授勋的探讨
1955年解放军部队第一次对有功人员进行授衔与授勋的探讨
1955年,解放军授衔与授勋成为备受热议的话题。本文通过参考相关资料,对当年的授衔标准进行了探讨。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授勋的问题。授勋是对有功人员授予勋章或奖章的行为。当时很多将领已经离开军队调到地方工作,没有被授予军衔,但仍然被授予勋章或奖章。1955年的勋章或奖章分为三类,分别是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八一勋章表彰红军时期的贡献,独立自由勋章表彰抗日战争时期的贡献,解放勋章表彰解放战争时期的贡献。勋章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奖章,级别根据军事职务确定。一级八一勋章是指红军时期的师级及以上干部,一级独立自由勋章是指八路军旅级或新四军师级以上干部,一级解放勋章是指解放军军级及以上干部。能够获得三个一级勋章的人应该能够被授予上将军衔。
比如东北抗联的周保中和海南琼崖纵队的冯白驹都获得了三个一级勋章,但由于地方工作的原因,他们没有被授予军衔。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授衔的问题。授衔是根据1952年部队评级职务进行划分的,也就是按照1952年评级时的职务重要程度来决定的。比如倪志亮中将,在红军时期,他的最高职务是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抗战时期是129师参谋长,建国后担任中国驻朝鲜大使,1952年回国后担任解放军后勤学院副教育长,评级为正军级,所以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再比如王近山中将,原本是第3兵团副司令员,1950年担任川东军区司令员,川东军区是属于二级军区,是正兵团级,王近山理应评级为正兵团级,但是1952年10月1日,川东军区被撤销,结果王近山在1952年的评级为副兵团级,所以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55年授衔的基本标准如下:元帅是指红军时期的军团级,抗战时期八路军副师级及新四军副军级,解放军野战军大战区或总部正职。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都是符合元帅标准的人物。大将是指1955年总部正职或者兵种司令,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都是符合大将标准的人物。上将是指正兵团级干部,中将是指副、准兵团级干部,少将是指正、副、准军级干部,大校是指正师级干部,上校是指副师、准师级干部,中校是指正团级干部,少校是指副团、准团级干部,大尉是指正营、副营级干部,上尉是指正连级干部,中尉是指副连级干部,少尉是指正排级干部,准尉是指副排长干部、正班级干部。
授衔的标准是达到相应的军衔要求,根据名额限制,有些人符合标准却没有被授予相应的军衔。比如上将军衔要求红军时期的师级干部,也就是理论上的上将军衔应该要拿到三个一级勋章。1955年授衔中,有10人没有拿到三个一级勋章而获得上将军衔,包括韦国清、苏振华、唐亮、吕正操、乌兰夫、李天佑、杨至成、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其中,韦国清、苏振华、唐亮因为红军时期只是团级,只有二级八一勋章,但在1952年评级中符合正兵团级,所以应该被授衔上将。李天佑和杨至成因为抗日战争期间去苏联学习,没有获得一级独立自由勋章。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都是起义将领,只有一级解放勋章。吕正操由于早期在东北军中任职,所以没有八一勋章。上将军衔要求红军时期师级干部是为了解释五大野战军参谋长中,为何阎揆只被授衔中将而张震被授衔上将。
阎揆是在抗战前加入八路军的,而张震是红军时期只是团参谋长,所以被授衔中将。还有一个授衔标准是“红军不下校、八路不上将”,也就是从1937年才参军的人,原则上不授予将级军衔。综上所述,1955年解放军的授衔与授勋标准是根据部队评级职务和勋章奖章进行划分的。授衔的标准是根据1952年评级时的职务重要程度来决定的,而授勋则是根据个人在红军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贡献来决定的。在授衔过程中,由于名额限制和个人情况的不同,有些人符合标准却未能获得相应的军衔。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在我看来,授衔与授勋应该更加公正和透明,避免出现名额分配不合理或个人贡献被忽视的情况。
同时,应该根据军队的实际需要和现代军事发展的趋势,不断完善和调整授衔与授勋的标准,以确保军队的领导层和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最后,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引导读者的评论。你认为解放军授衔与授勋的标准应该如何确定?是否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请留下你的观点和建议。
【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END-感谢大家的阅读,你的阅读是对小编的鼓励,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的话,小手轻移点一下右下角,点“ 在 看 ”,谢谢对小编的支持,小编一定每天给你们带来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