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姜看莱芜!“姜老大”是如何炼成的?
中国生姜看莱芜!“姜老大”是如何炼成的?
莱芜,古称嬴牟大地,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部开阔,中部是泰莱平原,形似“簸箕”。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让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农作物种植。“三辣一麻”(生姜、鸡腿葱、大蒜和花椒)是莱芜农业的代名词之一。
从曾经的朝廷贡品,到如今享誉国内外的出口产品,莱芜生姜是如何成为“姜老大”的?姜文化又是如何影响、浸润我们生活的?
下面,我们先来说说莱芜生姜的故事。
莱芜生姜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不撤姜食,不多食”的饮食习惯。
霜降一过,意味着秋天结束,冬天就要来了,在莱芜区高庄街道东汶南村地里的姜都已经收完放入姜窖中。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有村民的姜窖。
1960年2月,经周恩来总理提议,全国八省二市葱姜蒜生产规划会议在莱芜召开,莱芜生姜被列为全国名贵产品,会后东汶南村人就奔赴全国各地发展生姜种植。
大汶河滋养着这片沃土,
东汶南村因姜而兴旺,
上世纪八十年代,
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初冬时节,
东汶南村的大棚里绿意盎然,
再过一个多月这些蔬菜姜就能上市了。
之前在外经商的亓新华,几年前回到村里带领乡亲建起汶南生姜种植合作社,东汶南村迎来了乡村振兴的机遇。
为了更好地发展生姜产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莱芜生姜开始出口,到现在已经出口到世界上90多个国家和地区。
莱芜人耿亮是莱芜生姜出口创汇的亲历者,他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外贸公司做生姜出口。
2002年他在生姜主产区之一的寨里镇卞官庄村建起加工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企业越做越大。
在最近举行的2019中国·济南(莱芜)生姜文化节暨第七届姜产业博览会上,耿亮又签下了一笔生姜加工出口的大订单……
据了解,莱芜区以生姜为主的农产品冷藏及加工企业达100多家,产品远销欧美、日韩、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精深加工产品的出口率达40%以上,国际市场70%的姜片产自莱芜区。
莱芜区如何通过小小生姜发展产业壮大农业?
村民们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姜窖,如何古法种姜?
“世界生姜看中国,中国生姜看莱芜”的区域特色品牌又是如何叫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