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 心里装着百姓,这样的“老吕”怎能不让人怀念?
热点 | 心里装着百姓,这样的“老吕”怎能不让人怀念?
诗人臧克家有一首诗叫《有的人》,诗中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民警察吕建江、网络大V“老吕叨叨”,就是“死了还活着的人”。
2017年12月1日,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老吕叨叨”吕建江突发心脏病,永远地离开了大家,他的生命在47岁的灿烂年华戛然而止。可是,人们并没有忘记可敬的“老吕”,上千名网友、市民为“老吕”送行,数不清的陌生人到家里拜祭,无数人在网络上缅怀思念“老吕”,透过别人的心灵,我们看到了一个赤诚、敬业、为民、无私的“老吕”。河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在全省广泛开展向吕建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这是对“老吕”的高度肯定和褒奖,也是对“老吕”最好的缅怀和思念。
吕建江生前在回答群众电话咨询。记者陈建宇摄
一个人逝去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怀念他?不了解吕建江的人们,或许会有这样的发问。事实上,吕建江已经用13年的从警生涯,已经用短暂却光辉的生命,作出了最精彩的回答。人们怀念“老吕”,是因为“老吕”的不忘初心。“老吕”先是在部队当兵,后来转业做了一名民警,当兵时他知道军队前面有“人民”二字,当了警察后他牢记警察前面有“人民”二字,正是因为始终坚守这样的初心,他十几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初心不改,使命不移,这样的“老吕”怎能不让人怀念?
人们怀念“老吕”,是因为“老吕”的敬业奉献。“老吕”干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甚至可以说管的都是“柴米油盐”之类的“琐碎事”“麻烦事”,可是这些事恰恰与老百姓的冷暖息息相关。“老吕”以积极、主动、热忱、周到的服务姿态,硬是将平凡普通的事业干出了“花儿”。为了练就调解纠纷的硬功夫,“老吕”甘愿使“笨招儿”,无论哪个班出警都跟着去学;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明明是跨区域的事,“老吕”也主动去管;明明就是网络的门外汉,可为了把为人民服务的“手臂”和“腿脚”无限延伸,“老吕”从“留村信息库”电子系统开始,硬是把微博、公众号样样都“玩的溜”,成为了“不下班的民警”……深爱着警察这份职业,始终坚持助人为乐,一门心思扑到工作上,这样的“老吕”怎能不让人怀念?
人们怀念“老吕”,是因为“老吕”的一心为民。人心深处,自有丰碑。辖区居民把“老吕”的电话写在挂历上、存在手机里,孤寡老人房子漏了,找“老吕”;居民煤气中毒,找“老吕”;两家人因为宅基地要拼个你死我活,找“老吕”……大家之所以事事找“老吕”,是因为大伙从心眼里信任他,是因为“老吕”心里总揣着老百姓。他不计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投入,为群众提供一对一的微信咨询;他不分辖区、不论职责范围,为急诊患者安排警车开路;他不分“8小时内外”,随时帮助求助群众解决急事难事……心里一直装着人民,时时刻刻想着百姓,这样的“老吕”怎能不让人怀念?
图为吕建江工作照。
人们怀念“老吕”,是因为“老吕”的大公无私。“老吕”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他的妻子一度没有工作,即便后来申请了公益岗,月工资也只有1400元。如果“老吕”跟辖区的企业打个招呼,解决妻子的工作问题,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可“老吕”就是不开这个口。为妻子的事不开口,为别人的事却跑断腿,“老吕”不仅给困难户丁忠光介绍了3回工作,还拿出自己的工资对其资助。“老吕”的包底部磨掉了皮,用502胶水粘粘继续用,就是舍不得换,可是开办“失物招领网”、制作便民移车卡,“老吕”却大方地自掏腰包。公就是公,私就是私,从来都是大公无私,从来不以公谋私,这样的“老吕”怎能不让人怀念?
老百姓心中有杆秤。谁心里装着百姓,百姓就在心里为它立碑。谁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祉,百姓就会永远怀念他。“老吕”走了,但是对“老吕”的思念会一直继续,“老吕”的精神也会一直传承。不信你看,“老吕叨叨”的微博已经重新更新,“吕建江综合警务服务站”的牌匾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制作团队
责编:刘兆丰王坤瑶
校对:吴佳航
编委:张宝安
编审:王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