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野史:慈禧太后与她的五大“绯闻男友”
清宫野史:慈禧太后与她的五大“绯闻男友”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咸丰元年,也就是公元1851年入宫,封懿贵人,入宫第六年,生了第一个儿子,载淳,进封懿贵妃。载淳即位后,也就是同治皇帝。慈禧成为皇太后。她与恭亲王奕䜣密谋发动了“辛酉政变”,先是处死肃顺等八大臣,然后垂帘听政把持朝政大权。光绪即位后,仍继续垂帘听政。光绪亲政后,因手中没有实权,发动“戊戌政变”。但被慈禧镇压了,将光绪囚于宫中。光绪二十一年,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葬于东陵。慈禧太后执掌政权五十年,其间发生的许多大事可谓路人皆知,慈禧在我们的印象中不外一个卖国者、阴谋家,狠毒而冰冷。但作为一个凡人来说,慈禧也有她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有与平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可思议。那么,作为一个最有权势的女人,慈禧太后的生活与常人有什么不同呢?尤其是作为掌握国家权力的老佛爷,她的私生活有什么秘密呢?通过慈禧太后的绯闻男友,便可管中窥豹。
第一大绯闻男友:恭亲王奕䜣。人称鬼子六。奕䜣,是道光皇帝第六子,咸丰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为中国现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新局面。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也是奕䜣的重要贡献。然而他的命运却十分坎坷,他支持和配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被慈禧委以重任,但随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击。后期他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据有关史料记载,慈禧太后在没有进宫之前就认识了恭亲王,并且已经到了十分相好的程度。后来,慈禧太后担心他图谋不轨,便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残酷打击,这使他一直浮浮沉沉。后因劝谏同治皇帝不要修治圆明园,而与慈禧彻底分道扬镳。
奕訢
第二大绯闻男友:内务府大臣荣禄
荣禄,满洲正白旗人。辛酉政变前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所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1874年,同治帝去世后,荣禄参与确定光绪继承帝位。而且,在戊戌政变中协助慈禧废除戊戌变法,在八国联军侵华中则跟随慈禧太后逃至西安,成为与慈禧太后形影不离的侍臣。为慈禧太后所倚重。慈禧巩固了大权之后,则专心宠爱荣禄。传说,荣禄是慈禧的初恋情人,在慈禧年少时,曾救她免于被恶少强暴,此后便一直保持暧昧关系。
第三大绯闻男友:古董商白某
清代文廷式在《闻尘偶记》中曾提到这么一个故事,说,在光绪八年的春天,北京琉璃厂有一位姓白的古董商,长得风流倜傥,经大太监李莲英介绍后,被慈禧太后宠幸,召他入宫住了一个多月以后被放出。不久呢,慈禧就怀孕了,慈安太后知道后啊,凤颜大怒,想以这件事为由,废掉慈禧太后的皇后名义。礼部大臣提醒她说这事最好不做,还是明哲保身的好,慈安太后不听,结果当天晚上就猝死了。
第四大绯闻男友:饭馆伙计史某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慈禧太后,很喜欢吃金华饭馆的汤卧果,每天都要派人去买,李莲英与金华饭馆的一个姓史的伙计很熟,经常带他到宫中游玩,有一次被慈禧太后撞见了,慈禧不仅没有怪罪李莲英私带外人入宫,反而表现得有些兴奋,因为她发现这位姓史的伙计长得玉树临风,仪容俊美,于是变将他留在宫中。一年后生下了一个儿子,慈禧当然不敢把孩子养在宫中,便寄养在醇亲王奕譞家中,并杀了史某灭口。而这个孩子呢,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这也是为什么同治死后慈禧不立同治的儿子为皇帝,而是立同治的弟弟做皇帝的原因。
第五大绯闻男友:宫廷太监总管李莲英
李莲英
李莲英在入宫前,因为生活落魄,曾私贩硝磺,外号皮硝李。后被抓入狱,出狱后呢,以补鞋为生。好友沈兰玉见他可怜,将他引进宫里当了太监。李莲英素有“篦小李”之美誉,以一手漂亮的梳头功夫得到那拉氏的赏识。他的值班房离太后住所不远,有时太后到他屋里看一下,李莲英便把慈禧坐过的八张椅子全部包上黄布,太后果然称许他忠诚细心,对他愈加信任。
康熙末年规定,太监品秩最高为五品,最低者八品;乾隆七年改为“不得超过四品,永为定例”。而慈禧执政时,打破祖制,赏李莲英为二品。多年来,慈禧对李莲英宠眷不衰,二人常在一起并坐听戏,凡李莲英喜欢吃的东西,慈禧多在膳食中为他留下来。李莲英为人极为聪敏,善解人意,对待其他人也比较和善,所以能够得到善终。
李莲英与慈禧之间的暧昧即使有,也不可能发生切实的关系。因为在清朝对太监的检查尤其严格,当太监后隔年还得接受慎刑司验身。若他没净身干净,是假太监,这事是瞒不了所有人的。
上述的这些传闻虽然绝大多数在正史中无法查到足够的证据,但是所谓无风不起浪,民间的口耳相传往往具有现实的影子。慈禧太后二十六岁便开始守寡,处境可谓凄惨,年轻貌美的她必然耐不住寂寞。当她垂帘听政,掌握国家大权的时候,更是可以为所欲为了,所以真的发生这些事情也是毫不奇怪的。但作为一个长期守寡的女人,发生几件韵事,也是可以理解的,更不能作为批判慈禧私生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