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什么意思,“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什么意思,“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处: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三十而立,立身立业立家。总的来说,三十岁的人,可以一个人独立承担自己的责任,独立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无论是自身,还是事业抑或家庭都应该负起责了。
立身要立品格与修养,立身要立独立与坚强,立身要立道德与涵养;立业顾名思义就是要确立事业,是有一技之长,是有谋生之能;立家则是指有自己的家庭,家是心灵的港湾,家是灵魂的归宿,从某种意义上讲,成家也是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
四十而不惑,不疑惑,不怀疑。人过四十,对人生便没有了疑惑。历过时间冷暖,感受岁月无情,从从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有过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是理智和清醒。
对外,明白了社会,对己明白了责任。明白了人之于社会知识群体中的一份子,有规则要遵守,有关系要处理;明白了自己对于家庭对于家人的意义,明白了在家庭中自己需要负起的责任,报效社会的责任,孝敬父母的责任,敬爱爱人的责任,教育子女的责任。
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 ( sān shí ér lì ) 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对于“三十而立”这句评语,后人给出的解释有很多,比较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来源于《论语·为政》,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他自己,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立于世,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四十而不惑:三十而立的时候,立是立住了,但还有迷茫,有摇摆,尚不够十分稳固,而到了四十岁,就把世事看得透彻了,因而不再有什么疑惑。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刻意追求一个什么结果。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去作但不再企求结果。己经与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达成高度和谐。到了六十岁,更上一层楼,别人说什么话,好的坏的,都让人家去说,自已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的进去,心里很平静。七十从心,这句话,有两种断句方法,一是”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另一种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两种断句,意思差别不大。是说他已经洞达了天地之间的规律,从而达到与天地混同为一的境界。他随便怎么做都不会与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规则相违背。用不着刻意地去逐条对照,规避违犯。
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