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泥”的
真有“泥”的
A
BOUTLEGEND
关于泥人传说
相传,战国时军事家孙膑被庞涓陷害,流落吴地为丐,以做泥人为生。后来,孙膑出任齐国军师,为破庞涓“五雷阵”,捏了泥人泥马,布阵对垒,终于大胜。从此,泥人便流传下来……
无锡博物院西区三楼
“泥塑雅韵”惠山泥人艺术展厅里,
听着讲解员口中
关于惠山泥人起源的传说,
孩子们入了神。
他们身着印有“行走”字样的绿马甲,
有的边听边记笔记,
有的拍下一件件展品,
三三两两的小伙伴们在一起快乐交流。
“乃泥嬷嬷”
“阿福阿喜”
生活在无锡的孩子
对惠山泥人的别称很是亲切。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传承至今的惠山泥人制作技艺
最早源于何时?
“粗货”“细货”怎么分?
小小泥人里藏着哪些秘密?
“行走”研学旅行
2020/07/18
今天,无锡博物院与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行走”研学旅行第一期吴地文明系列之“泥塑雅韵”为孩子们揭开惠山泥人的千年历史。
置身展厅,讲解员为孩子们实景教学,解读手捏戏文的经典与传承。社教活动专区里,一场AR课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对惠山泥人有了全方位了解,在纸上给阿福阿喜涂色也得心应手起来。
研学旅行
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
在无锡博物院涨了知识,
孩子们又来到无锡泥人厂
体验做泥人。
看,
孩子们聚精会神地捏塑上色,
多认真呀~
惠山泥人制作技艺中,
不管是捏还是绘,皆有讲究,
每个步骤都是考验。
在泥塑传承人的指导下,
孩子们不慌不忙,
把在博物院的所学用到实际中,
认认真真给泥人上色,
收获满满。
据悉,
研学活动后续还将
评选“文博小达人”,
欢迎孩子们把研学旅行中的
所见、所闻、所学、所想
以及创作的作品送到无锡博物院,
院方将评选出优秀作品
在无锡博物院官网、微信公众号
以及“无锡观察”APP上进行展示。
眼下正值无锡市首届文化场馆月,
锡博“行走”系列研学旅行
是场馆月的热门活动,
将于8月5日推出
第二期“大运河上的课堂”。
研学旅行带领孩子们
在天地间行走成长,
在沉浸式体验中
感知文明,愉悦身心,
让孩子们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见证者,
更要做地方文化的传播者。
来源:无锡观察、无锡日报、无锡新传媒、惠山古镇景区